首页 资讯 正文

太行深处,有一片红土地,也是百姓的“绿银行”

体育正文 17 0

太行深处,有一片红土地,也是百姓的“绿银行”

太行深处,有一片红土地,也是百姓的“绿银行”

烈日骄阳下,一排排(yīpáipái)民房沿路伸展,村道洁净平坦,群山环抱中,满眼的绿色让(ràng)空气里飘散着沁人的清香。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zhījì),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zhōngxīn)记者跟着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央和全国性行业媒体青年编辑记者赴河北省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的脚步,来到了一个红色(hóngsè)记忆与绿色希望(xīwàng)交织的地方——前南峪村。 太行山腹地,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是一片承载(chéngzài)着革命记忆的(de)红色土地,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典范村庄(cūnzhuāng)。村庄镶嵌在太行山水之间,亦被人们称为“太行明珠”。 这里,是红色“抗大精神”扎根深厚的地方(dìfāng)。 何为“抗大”?何为“抗大精神”?对于太多像我这样的(de)年轻一代(niánqīngyídài),记忆里关于抗战的烽烟,大多是(shì)课本里呈现的旧照片,或是《小兵张嘎》《举起手来》里那些带着些许距离感的影像,并无太深记忆。 1939年7月(yu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总校五千师生渡(dù)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辗转一年(yīnián)多,摆脱了日军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前南峪村,在这里(zhèlǐ)设立校部。当时,正值抗日战争(kàngrìzhànzhēng)最艰苦的年代,抗大曾在此坚持敌后办学两年零三个月。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等(děng)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在抗日战争的(de)(de)烽火岁月里,“抗大”敌后办学肩负着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干部、团结带领(dàilǐng)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重任。“抗大”总校到达河北邢台后,当地前南峪、坡子峪、宋家峪、冯家沟、桃树坪一带村庄的村民家里,住满“抗大”学员,人人都是(shì)“抗大”房东(fángdōng)。在那场血与火、生与死(shēngyǔsǐ)的考验中,“抗大”师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也形成了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 走进抗大(dà)陈列馆宽阔的展览大厅,遗存下来的“抗大”师生用过的教材、书信、行军(xíngjūn)锅等物件(wùjiàn)映入眼帘,声情并茂的情景演绎片段,带领我们重新回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峥嵘时光,让在场众人仿佛(fǎngfú)穿越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图:正在(zhèngzài)进行情景演绎的年轻演员 今年6月,抗大(dà)陈列馆新增1636件/套珍贵史料,这些(zhèxiē)史料多是由“抗大”老学员及后辈(hòubèi)捐赠而来。刘小燕(liúxiǎoyàn),是抗大陈列馆资深的讲解员,十几年来曾(céng)采访过30多位“抗大”学员及后辈,谈及采访过程(guòchéng)中最动容的经历时,刘小燕分享了让她难以忘怀的一位老人(lǎorén)。老人家庭(jiātíng)条件不差,为何选择去“抗大”受罪?这一问题,让近(jìn)百岁的老人,拍桌发怒,只说了一句话“不作亡国奴”,而这句话,是刘小燕采访过的大多数“抗大”老学员都说过的话,更是“抗大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分享时,刘小燕话音颤抖,情绪激动,落话间,已然热泪盈眶。 陈列馆里除了我们这批(zhèpī)认真(rènzhēn)了解“抗大”历史的青年记者,还有一些老人,掺在我们的队伍中一起随行,认真倾听着讲解员的一字一句。正沉浸(chénjìn)间,一群(yīqún)研学的小学生涌了进来,瞬间打破(dǎpò)了展厅的宁静(níngjìng),却又带来另一种蓬勃的生气。他们簇拥在展柜前,眼神专注地探寻着革命先辈遗下的片纸只字、斑驳旧物。那一刻,几代人的身影在此交叠,那一刻,“团结(tuánjié)、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于无声处,完成了又一次跨越时空的叩击与回响。 图:站在讲解人群中(zhōng)的老人 图:认真观看展品的研学学生(xuéshēng) 据抗(kàng)大(dà)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抗大陈列馆目前(mùqián)是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抗大”旧址(jiùzhǐ)优质资源为依托,现已重点深入(shēnrù)挖掘打造了9个旧址村。根据各旧址村的不同内容,重点研发、推广了“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英雄之旅”、“艰苦奋斗之旅”3条“小长征”教育精品线路。未来(wèilái),这样深厚的“抗大”红色基因,在(zài)行走间、在聆听中、在教育中,必将被一代代“抗大人”温柔而坚定地接续、传承。 这里,是太行山最绿(zuìlǜ)的地方。 走进前南峪生态经济沟,“绿水青山就是(jiùshì)金山银山”几个大字,在(zài)满眼的绿中,格外亮眼。 图:前南峪生态(shēngtài)经济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南峪村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山坡(shānpō)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yǒuyǔ)就成灾,无雨渴死牛”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面对如此困境,村党委(cūndǎngwěi)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继承发扬“抗(kàng)大”精神,一起治山、治水、治穷、致富。如今(rújīn)的前南峪,人均6分田,7亩山,林木覆盖率94.6%,被林业、生态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乘坐观光车,一路进沟,沟的沿路栽种着一排排的板栗树,这里的板栗树,300年树龄(shùlíng)的有2700棵,最为(zuìwèi)久远(jiǔyuǎn)的树龄已达到2500年。在前南峪,板栗种植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富民产业。 我们一行来到了沟顶上,面对眼前郁郁葱葱的果林,记者(jìzhě)们围着前南峪(qiánnányù)村村(cūncūn)书记郭天林积极提问。“我们村每个村民都(dōu)是有工资的,每年过年按口分钱,一口3400块钱,一年发福利能达到600多万。”郭天林自豪地说。 图:远处有(yǒu)正在劳作的村民 前南峪村始终走集体经济、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村里10条大沟、72条支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前南峪村共栽植干鲜果树(shù)32万余株,人均(rénjūn)约(yuē)210株,全村每年果品(guǒpǐn)收入达8700万元,过去的“穷沟沟”真的变成了“绿银行”。 郭天林介绍,依托(yītuō)“抗大”留存的红色资源和老百姓努力治理而来的绿色资源,现在村里不仅建设了猕猴桃、樱桃等多个精品(jīngpǐn)园区,修建(xiūjiàn)了梅园、栗树山庄等观光园,还建立了“抗大”少儿(shàoér)研学基地等,让乡村旅游集观赏性(guānshǎngxìng)、教育性与参与性于一体,走上了一条“红加绿”相结合的生态发展路。 下沟走到村口,村口一座球形大装置引人注意(yǐnrénzhùyì)。“我们村吃水不(bù)要钱,用气不要钱,两人烧火,全村(quáncūn)做饭取暖”,郭天林指着这个我们不认识的装置说。原来,这是前南峪村(nányùcūn)建起的邢台山区第一座秸秆气化站,只为守护蓝天碧水,改变村民烟熏火燎烧火做饭的生活方式。 谈及村里老百姓生活的(de)变化,郭天林言语间满是欣慰。他回忆道,过去的农村虽然物资匮乏,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lùbùshíyí)”的淳朴(chúnpǔ)民风令人怀念。如今的前南峪村,正上演着(zhe)现代版的“夜不闭户”,邻里间和睦融洽,村民们积极向上,老一辈的宝贵精神风貌(jīngshénfēngmào)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行车驶出村落,行至“抗大路(dàlù)”,这条路串起沿途3个乡镇38个村落,也将山里的(de)“红和绿”串珠成链,成为老百姓的旅游路、富民路。视线所及(jí),百姓脸上漾出怡然的笑容,家家院落安恬,门口停靠(tíngkào)轿车……此情此景,恍然彻悟,原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非虚言,而是如此(rúcǐ)真切可触的寻常日子。 监审(jiānshěn) | 杨 巍 部分(bùfèn)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diǎnjī)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生活嘛,八九不(bù)离“食”,关注我们,这里全是靠谱的知识! 公众(gōngzhòng)号
太行深处,有一片红土地,也是百姓的“绿银行”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